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单位 > 医疗护理系 > 专业介绍

医疗护理系

疾病的概念与判定
发表时间:2019-05-21 00:00  编辑:

                                                                                      疾病的概念与判定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今仍在不断地变化及发展过程中,人们应了解疾病的概念,以及疾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促进健康。

                                                                                                 

(一)疾病的概念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    疾病是鬼神附体  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和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而出现的基本观。此疾病观认为世间有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神鬼的作祟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疾病的本质,因此出现了“巫”与“医”的结合。

      2.  疾病是机体阴阳失衡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提出人体由阴阳两部分组成,阴阳协调则健康,而阴阳失调则发生疾病,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在同一时期的西方,著名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创立了“液体病理学”,认为人的健康取决于四种基本体液: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疾病是四种体液不正常的混合和污染的结果。

3.  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和形态的改变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及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的不断积累,人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18世纪意大利莫干尼(1682-1771)提出疾病就是器官形态学的改变。随后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提出“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和形态的改变”,这是疾病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也是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此疾病观的特点是把疾病视为人体某个(些)组织、器官或细胞结构、功能或形态的改变,从本质上把握了疾病发生的原因。然而这个定义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无法解释一些没有结构、功能与形态改变的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另外忽视了家庭的整体性。

 4.  疾病是机体恒定状态的破坏  19世纪末法国生理学家伯纳德的学说认为:生命都是以维持内环境平衡为目的的,疾病是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破坏。20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发展了伯纳德学说,首次提出“内环境稳定”一词,进一步说明疾病是机体内环境恒定状态的破坏;5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用整体观取代了局部观点,又进一步认为疾病是由于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从而导致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改变而引发一系列内分泌改变所表现出的疾病。

综上所述,疾病是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出现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的改变,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环境间平衡的破坏或正常状态的偏离。

(二)疾病的判定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患病体验。患病是指本人或他人对其疾病的主观感受,常常是个体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厌恶、不愉快或难受的一种自我感觉和体验。每个人对患病的感受和判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经历、环境及精神、心理状态等。

 1. 疾病判定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个体在判断自己是否患病时通常有以下3种方式。

(1)是否有症状出现  一般人常用疼痛来判断自己是否患病。   

(2)个人的感觉与直觉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与平时不同或感觉自己不太舒服时,也会认为自己可能患了某种疾病。 

(3)是否能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精神饱满、食欲良好、动作轻盈,就会感觉自己身体状态良好,没有生病。而当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时则会怀疑自己可能生病了。

2.  影响疾病判定的因素  个体对自身是否患病的判断,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1)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自觉症状的判断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①  个体所感觉到的症状越严重,认定自身患病的概率就越高;

②  当症状影响到日常生活,其妨碍程度越重,个体认定自己患病的概率越高;

③  症状出现的频率、强度、持续的时间和是否复发等也会影响个体对疾病的判断。

  (2)年龄与性别  不同年龄的人对疾病的敏感程度不同,青春期的孩子对身体的特殊状况较易产生紧张情绪,老年人对疾病也很重视,儿童有时由于表述不清而容易被忽视,中年人对某些症状则具有一定的忍耐力。女性与男性相比,对不适感觉较为明显。   

 (3)个体的经验及对自己身体的关心程度  曾经患过病的人对早期症状会比较了解而反应较快,及其重视身体健康的人对出现的身体异常情况则会倍加关注。

  (4)周围人群的关注程度  家属或亲友、朋友的关心所带来的压力也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    

 (5)经济状况  通常情况下,经济条件好的人对自己是否患病会比较重视,也比较容易对症状进行判定。而经济条件差的人则较喜欢以自己的感觉或直觉来加以判定,即便身体出现不适也可能有等待症状自行缓解的心理。 

 (6)是否涉及暴露隐私  有些人因担心身体检查的结果会使自己某些隐私被暴露出来,因而即使感到有异常变化,一方面不愿意到医院就诊,另一方面可能会否认自己得病。      

   (7)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  不同文化背景和具有不同信仰的人,对患病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感觉异常时会及时去医院就医,有的人却不去医院就诊,而是去求助神灵。有的人认为患病时有罪,是上帝的惩罚而默默地承受疾病的折磨。

                                                                           

上一篇:学位服的那些事儿
下一篇:专科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