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单位 > 医疗护理系 > 专业介绍

医疗护理系

人类健康的需求
发表时间:2019-05-09 00:00  编辑:

            人类健康的需求 

健康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事业成就、家庭幸福的前提和保证,是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基础和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更高,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成为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法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89年WHO对健康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在原有的基础上,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把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新的健康理念说明了人们对健康的理解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对自身健康要求越来越高。  

(二)亚健康

亚健康理论是根据医学界的医学新思维,把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具体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亚健康症状包括: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慌、胸闷、便秘、腹泻、感觉疲惫,甚至有欲死的感觉,然而体格检查并无器官上的问题,主要是功能性的问题。据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约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类的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因素有四种,即:生理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1.生理心理因素

(1)生理因素  主要指的是人的生物学属性,包括遗传结构、年龄、性别、种族等。常见的遗传病有血友病,白化病、蚕豆病、β-地中海贫血等,而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常见疾病也与遗传有关。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情绪、情感起作用。消极心理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心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月经失调等。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益于健康。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总和

   (1)自然环境  又称物质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如水、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理因素包括:气流、气温、气压、噪音、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化学因素包括:天然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及动物和微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

(2)社会环境  又称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职业、家庭、风俗习惯、社交、社会福利等。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并在很多方面对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科学的生活方式将促进和维护健康,不良的生活方式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如:吸烟、酗酒、吸毒、纵欲、赌博、滥用药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一系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

4. 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卫生保健服务是指促进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各类医疗卫生活动。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拥有、分布及利用将对其人民的健康状况起重要的作用。

(四)人类对自身健康的追求

    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的生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应运而生。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又产生了飞跃。人类对自身健康发展越来越关注,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还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

                                                                                   

上一篇:专科护士
下一篇:护士资格及职称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