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党政机构 > 人事处 > 人事动态

人事处

抓“拔节孕穗” ,守“责任之田” | 全国高校思政对分公开课系列直播,隆重首发!
发表时间:2019-04-03 00:00  编辑:

 抓“拔节孕穗” ,守“责任之田” | 全国高校思政对分公开课系列直播,隆重首发!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座精神: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拔节孕穗期” ,守好“思政责任田”,展示思政课堂教学创新,上海电机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与“室联网”新维空间站,在全国范围首推基于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思政课系列直播活动,首场直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将于4月10日14:25上海电机学院马院启动!

【公开课新理念】超越自我,就是成功!

本系列直播课程,与传统公开课“做榜样”的理念不同,更不代表比其他学校更优秀,而是展示运用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后,普通一线思政教师可以超越自我,从而取得比以往更好的教学效果。

| 开课单位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技术支持

北京新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开课时间

2019年4月10日(周三)14:25-16:00

| 开课地点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

| 主讲教师

陈瑞丰博士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政课对分课堂工作室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市精品课程负责人,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对分课堂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出版社)编委。研究方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 观看直播

-欢迎全国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系、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教学单位,通知和组织老师观摩、点评和互动。

-观看直播,点击网址链接,识别二维码观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kwNzM0Mw==&mid=503830822&idx=1&sn=b43d1f06ca328281002aabc999a6f697&chksm=3d022b460a75a250165c6cfea4f88c64160bd4b5417d6c6d731b1999560e84b32abdd25830f7&mpshare=1&scene=23&srcid=0402bIZrCVFR2WJlKfSviP6L#rd

| 主要内容

1.主持人开场并介绍流程

2.致辞 

3.公开课 

 

| 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提出的本土原创、普适易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自2014年春推广以来,在全国高校迅速传播,获得广泛认可,引发众多实践,2018年获高教学会教学创新典型案例、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对分课堂在全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获得良好效果,得到众多师生欢迎。2018年下半年,上海电机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建立了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教研基地。2019年初,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先后建立对分课堂本科院校示范校。

为系统总结对分课堂实践经验,归纳各学科应用成果,2017年3月起科学出版社出版《对分课堂教学手册》丛书,包括总论《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和13本分册。总论侧重理论分析,分册介绍对分课堂在具体学科的操作流程和要点,帮助一线教师迅速、成功地运用对分课堂。官网:www.duifen.org  

|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1年3月成立,是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教学科研机 构,前身为由基础部、文理系发展而来的文理学院人文社科系。学院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及专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2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4人。

课程建设:完善教学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内涵建设,致力于教学体系的更新与完善。目前拥有上海市重点课程2门,在建上海市重点课程2门,在建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门,校级全英语重点课程1门,在建校级重点通识课程7门,在建校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门。“十二五”期间,建设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6项,校级一般教研教改项目5项,校思政研究重点课题5项。发表教研论文18篇,编著教材1本。2017年,召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进一步推进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思政建设。 

对分课堂:化被动为主动 

学院坚持探索思政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不断提升思政教学的有效性。陈瑞丰副教授的教学团队率先尝试“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我建构为中心,将单元课程任务分解为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促使师、生对分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双重主体,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学院教师成为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广者,发表相关论文8篇,主持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课题2个,参与编著教材1本。2017年,以“成长进步中的实践对分课堂”为主题参加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系列主题活动之“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获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2018年6月2日,成功举办“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11月18日,成功举办“2018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对分课堂教研实践体系建设研讨会”,推动“新工科育人模式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在我校的进一步探讨。 

课程思政:开讲“中国装备”“中国制慧” 

学院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系列讲话精神,依托学校办学特色,面向大一新生推出“中国装备”和“中国制慧”系列课程,介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代表性成就,弘扬工匠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学院精心搭建“行业专家+思政教师”的教学团队,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授课,寓价值引领于专业视野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 果,受到学生好评。课程依托上海市教委“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培育建设项目,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将集体备课、课堂授课、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式。

德育实践:搭建“德育实践课堂”

学院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成立“德育实践教室”,统筹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院与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临港第一小学共建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展“家校共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知、情、意、行、信合一的实践中落地生根。为落实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学院整合各教学团队的坐班答疑和晚自习辅导,使之成为“德育实践教室” 的特色项目,涌现出“经典常读读书会”、“共助成长”公益基地实践研讨小组、“情感交流面对面”、“社会热点面对面”、“知行课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办出了特色,也形成了亮点。“共助成长”公益基地“益·成长”学生社团活动入选2018年上海市“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典型案例”。

科研成果:积跬步为大步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50余篇。出版著作20余本。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项,厅局级项目20项,实现了学院乃至学校在纵向项目立项上的重大突破。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省市级学术会议5次,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社会服务:与社区结对子 

学院秉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理念,发挥学院教师专业多元的优势,鼓励和支持思政教师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践行和传播“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与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合作办学,开设“青年导航计划”后备干部培训班和“青年干部培训班”,培养青年干部百余人,为全面提升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水平做出了贡献;启动与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镇“社区工作者培训班”合作项目,加强各居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促进临港新城镇干部队伍的建设,实现校社合作、区域党建协同发展。

错位竞争:做好特色文章 

学院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规划,主动对接学校学科总体规划,聚焦“智能与装备制造”产业,以校“十三五”学科建设特色学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专业建设。下设两个研究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海技术与文化。学院学科建设始于2016年,已经形成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研究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已基本建起,形成了学术交流常态机制。已完成“上海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已连续举办四届上海学学术研讨会,出版上海学系列著作6本。

| 新维空间站简介

新维空间站是基于“室联网”的高度集成的智慧教室新生态,基于下一代虚拟学习环境平台(VLEs),实现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空间站提供开源开放的MPOC(MOOC+SPOC)平台,支持互联网无线投屏、互联网视频实时互动、AR互动、智慧纸笔交互等多样化交互手段;通过智能录播、课堂智能感知和多屏联动、虚拟现实(VR/AR/MR)等技术,实现异地实际时并班教学模式;依托深度学习、云计算、自然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技术,集成融合教育教学管理、富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和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为个人和机构提供不同模式的公有云学习空间,亦可为教育机构提供智慧教育空间站和私有云。

新维空间站是在教育部20年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凝练出来的,是“室联网”的一个具体实现和实践,其核心是重构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广大老师既能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沉浸式教学,又基本不改变教学习惯。通过海板无穷大面积的自然书写,实现线下和线上的自然融合的教学,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新维小脸色深度学习实现量化三化(量化和自动分析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破一弊(自动识别作弊预警);通过行为、表情、笔迹、语音等自然大数据的采集实现教学的自动实时评测评估,为教学的精准减负提供支撑平台。

新维空间站的核心是用三维实现教室的三化,以三化直击教学评估的三率痛点。以大屏幕互动为支撑的跨区域的大课堂场景化:沉浸思维;以效率为核心的课堂游戏化:游戏思维;以表情、形为、笔迹、语音等自动识别、分析为基础的智慧化:大数据思维。

新维空间站的配套移动终端APP,具有专家、教师、学生三大功能版本,用户登陆后根据用户身份权限进入不同的功能版本。

 

新维空间站是传统课堂,也是慕课课堂;仿若是教室,又仿若是虚拟网络学习世界;适应数字时代的教学,也回归自然教学(基于传统纸笔、板书、脸对脸的温情对“怼”);不仅是助教,更是主教;不是助学,而是主学;ta提供90、00后“时尚”的一切,又是70前老教师自由激情授课、无拘无束的“老讲台”;这里的教育不再古板,这里的学习不再沉闷;这里有心灵震撼的体验,无处不在的智慧,知行合一的联动。

新维空间站不仅适合学校场景,对企业、宾馆、家庭客厅等场景同样适用!

首个“新维空间站”自2016年5月28日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启用以来,经过近万名学者专家的高频参观和反馈,几十所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度参与和体验,以及数千名校领导的指导,已经在很多校园和企业深入使用,例如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新维大健康空间站”、奔驰公司“培训中心”、武汉轻工大学“新维教师发展空间站”、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新维空间站”、福州大学“新维空间站”、中关村“新时代讲习所(智慧党员活动室)”等。

“新维空间站”,课堂教学的所有过程均通过信息终端进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语音识别、笔记分析、表情识别等功能,实现对自然教学的大数据记录,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效果实时评估;通过自然纸笔输入和多模式电子终端提供全数字入口,支持多终端移动学习……从教育过程到各类教学设施、学习工具均高度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部学习资源都数字化地存在和产生,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却再次以模拟的连续世界面貌出现,技术手段不再是教学者、学习者进行正常教与学活动的障碍,教与学回归本体。“新维空间站”还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屏幕、每一个人都联动起来,从而让心灵和智慧联动起来!这一突破旧有思维定式、在新的维度上对未来教育形态的探索,打破了“鸽子笼”式的教室与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