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yright 2001-2020 fz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关口内西山 邮编:350101 电话:0591-62098082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教师队伍
建设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学校:
现将《福建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7-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教育厅
2017年12月29日
福建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7-2020年)
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当前,我省教育事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时代,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效。“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勇于改革创新;积极先行先试,出台了一系列利教惠师的重大政策举措,有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师德建设得到加强。“师德建设年”活动持续开展,出台一系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措施,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惩处,落实师德“一票否决”,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坚持典型示范,广泛开展寻访评选“身边张丽莉式教师”“最美乡村教师”“首届最美教师”活动,讲好师德故事,激发正能量。涌现出一批师德先进典型,树立了新时期我省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队伍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5.8万人,比2010年初增加4.1万人。各学段生师比趋于合理,其中学前教育师幼比从1:29.97提高到1:19.73,中职师生比由1:29.79提高到1:22.74,提升幅度尤为显著。
——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创新教师补充机制,近五年新补充教师中乡村教师占60%,紧缺学科教师占50%,中小学各学段、学科和乡村教师紧缺状况得到改善。开展师范男生免费教育试点,推动小学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逐步优化。幼儿园、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从50.1%、74.2%提高到69.4%、90.1%,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从74.7%提高到87.2%,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从35.2%提高到48.2%,普通本科高校教师博士学位比例从18.4%提高到30.03%,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
——专业水平持续提升。出台十大举措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全面落实,教师参与高水平培训机会大幅增加。全面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5年全省投入3亿元,将全省15万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举办两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深化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新增省级名师、名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600余名,遴选培养1000名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1000名省级骨干校长和6800名省级骨干教师。实施民办高校强师工程、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从37%、39%提高到47%、59%。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三项计划”、“闽江学者奖励计划”,高校高层次人才达1.3万人,比2011年增加30%,新增 “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近200人。
——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全面落实“国标、省考、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岗位结构比例,率先实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制度。全面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率先开展高校教师职称聘任制改革,落实高校职称评聘自主权。全面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设立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正高级职称。推行农村教师25年教龄职称直聘制度。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设立省优秀农村教师、实事杰出教师奖励基金,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评选两届共64名省杰出人民教师并予以重奖,有效激发教师荣誉感。
(二)面临形势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迫切要求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7-2020年,我省将着力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快构建福建版“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全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从注重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向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教师队伍已经替代物化资源,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面临的主要矛盾。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2.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迫切要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今后几年是我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教师是办学治校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推动者,只有进一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才能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让广大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积极参与,才能切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要求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及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对公平教育的要求日趋强烈。当前“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重要方向,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对教师能力素养提出新挑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师德素养、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面对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教师总量不足,师幼比偏低,学历层次和专业合格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义务教育教师在区域、城乡、学校和学科之间配置还不均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是短板;普通高中现有师资配备与管理模式不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需要;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不足,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特教事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师生比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难以适应实践教学需要;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学科领军人才数量较少,具有海外经历师资比例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师范院校对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改进,部分教师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队伍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为此,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摆上突出位置,强化推进力度,努力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对优质师资的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以全面持续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乡村教师、“双师型”教师和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教师培养、遴选、培训、管理一体化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加快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突破教师管理的体制瓶颈,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协调,促进均衡配置。根据城镇化进程、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和学龄人口高峰迁移做好师资储备。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师资均衡配置。
——坚持绿色,提升专业水平。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不断提高,营造教师发展良好生态。
——坚持开放,激发队伍活力。构建以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扩大对外交流,深化闽台合作,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聘请业界精英从事教学工作,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共享,提升幸福指数。把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